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1950年10月1日,新中国迎来了“1岁的生日”。

在这举国欢庆的日子里,毛主席却收到了一个意外的“礼物”——金日成的亲笔求援信。

因为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这一天不顾中国的正告越过了“三八”线。

情况危急,毛主席连夜召开了中央书记处的紧急会议,商讨是否出兵朝鲜。

出兵朝鲜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决定,因此会议经过激烈地商讨后并没有定论。

之后毛主席先后组织了多次会议,征求是否出兵朝鲜的意见,最终在10月5日决定出兵朝鲜。

可是就在10月18日,也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前夜,政治局委员还是为了是否出兵一事吵成了一团。

但是毛主席却认为他们都小题大做了,这一战非打不可。

毛主席力排众议

1950年10月18日,周总理从苏联返回北京,彭德怀从东北返回北京,两人到齐之后,毛主席立即召开了中央会议。

这次会议主要就是听取周总理和彭德怀的汇报,然后决定出兵朝鲜的具体时间。

周总理带回来的是:苏联暂时不出兵援助中国的消息;而彭德怀带回的是:东北地区已经做好了入朝作战的准备。

原本定好的出兵朝鲜,在此刻又引起了政治局委员的质疑,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苏联不出兵,中国打赢美国的胜算不大。

其实这个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反对出兵的主要依据,可是这件事已经讨论了无数次,如今已经是箭在弦上,政治局委员吵成一团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最终,毛主席力排众议,认为他们都太小题大做,有苏联出兵援助自然更好,可是没有苏联出兵援助,这一仗也是非打不可的。

无论有多大的困难,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决定都不能再变,出发的时间也是刻不容缓。

当晚21时,毛主席下令:中国人民志愿军按照原定计划于19月出兵朝鲜。

而毛主席作出这样的决定,也是经历了漫长的心路历程,可以说这是毛主席一生最难做的一个抉择。

10月1日的会议上,周总理列举了当时中美两国的武器对比情况,结论毫无疑问是:中国在武器装备上没有任何优势,尤其是美国可以凭借强大的空军牢牢掌握制空权。

朱德、刘少奇等人,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当时国内经济和老百姓的生活都正处在恢复期,出兵朝鲜的代价太大,而且一旦失败,后果也将十分严重。

由于会议召开的时间紧急,与会的人员不多,大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关于是否出兵并没有表态。

10月2日,围绕是否出兵朝鲜的议题,毛主席又主持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这次参会的范围扩大了一些。

当天下午,毛主席、周总理、朱德、刘少奇等人通盘考虑,初步达成了一致的观点——出兵朝鲜。

不打无准备之仗,毛主席又连夜做了两件大事。

一是:电令时任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高岗和东北边防军第十三集团军司令员邓华做好入朝作战的准备。

二是:给斯大林发电报,表明中国能否解决朝鲜问题,取决于苏联是否援助武器装备。

虽然毛主席在电报中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毛主席从未把战争胜负的决定性因素,归到苏联身上,毛主席这么说就是为了逼斯大林,给中国尽可能多地援助武器装备。

当然这也不是毛主席想当然,同年的2月中苏两国就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而且金日成也是在斯大林的暗中支持下,才发动的朝鲜战争。

不管苏联是否愿意出兵援助中国,此时的斯大林若想作壁上观,显然是不可能的。

两件大事谋定以后,毛主席又开始考虑挂帅的人选。

粟裕擅长指挥大兵团作战,可惜粟裕此时身体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林彪曾率兵在东北征战多年,而朝鲜又与中国东北接壤,他也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但林彪本人不赞成出兵,又以身体不适做托词,也只能另觅人选。

经过一番思谋之后,彭德怀成了不二人选。

10月4日,一架专机将彭德怀从西安接到了北京,他参加了当天下午召开的政治局会议,这次会议的主题依旧是是否出兵朝鲜,会上彭德怀没有发表任何意见。

10月5日上午,邓小平和彭德怀一同去见毛主席,毛主席在听完彭德怀主张出兵的意见后,提出了让他挂帅的建议。

而彭德怀只有一句话,坚决服从中央的决定。

做决定一波三折

10月5日下午,中央再次召开了政治局会议,这次要在会上作出是否出兵的决定,因为议而不决就是在贻误战机。

虽然还是有人反对出兵,但会议最终还是议定出兵朝鲜。

10月8日,毛主席下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

同一天,周总理飞往莫斯科,与斯大林谈判援助武器和支援空军的事情;彭德怀前往东北召开战备会议。

也是在这一天,毛主席致电金日成,中国决定出兵朝鲜。

金日成看到这一决定瞬间就看到了希望,但是他不知道:毛主席作出这个决定有多难。

彭德怀在东北的备战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可是周总理和斯大林的谈判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斯大林为了避免和美国直接起冲突,决定苏联空军暂时不入朝作战,只提供武器装备。

10月13日,中央政治局又商讨了出兵朝鲜的事宜,结果依旧没变。

与此同时,周总理在苏联根据中央指示,尽可能地争取苏联多援助武器装备,空军尽早参战。

10月18日,周总理和彭德怀再次回到北京,汇报了情况之后,又引起了政治局委员的争吵。

从10与1日到10月18日,中央政治局为了讨论“是否出兵朝鲜”的问题,召开了多次会议,每次的结果都大同小异,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出兵朝鲜的决定也是一波三折。

但是毛主席的态度从一开始就十分明确,他一直主张出兵。

当然毛主席并不是一个狂热的好战分子,他从朝鲜战争一打响的时候,就密切关注着朝鲜战争的局势,出兵是他深思熟虑的想法。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了,金日成的这一决定是得到了斯大林暗中支持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以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为两大阵营,苏联和美国分别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两个代表。

朝鲜有了苏联这个带头大哥的支持,自然也就无所畏惧了。

表面上看,朝鲜战争是朝鲜半岛的内战,可实际上这是美苏两国的较量,也是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比拼。

战争伊始,金日成率领的朝鲜军队所向披靡,南朝鲜军队节节败退。

美国自然不会袖手旁观,6月26日就出动了海军和空军支援南朝鲜,但没有越过三八线。

然而最不可思议的是,美国在这一天竟然还派第七舰队驶入了台湾海峡!

美军意图十分明显,7月13日,我国迅速调集20多万野战军向东北边境集结,组成东北边防军。

美国的强大是有目共睹的,于是本就不富裕的新中国,还是向苏联紧急订购了武器装备。

眼看着金日成就要完成了朝鲜半岛的统一时,美国按捺不住了,总统杜鲁门下令海军和空军可以越过三八线。

金日成一看形势危急,就急忙向苏联求助——此时斯大林的表现让金日成大失所望,苏联并没有出兵援助朝鲜的意思。

于是朝鲜又向中国求援,而金日成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

9月15日,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从仁川登陆,美国军队从海陆空三方面全面介入朝鲜战争。

朝鲜军队显然不是“联合国军”的对手,美军彻底掌握了朝鲜战场的主动权。

就在美军即将越过三八线的时候,我国发出了警告,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中国不会坐视不理。

战美国毫不畏惧

作为老牌的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怎么会把一个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放在眼里,中国的警告,美国充耳不闻。

1950年10月1日,美军越过了三八线,而美军是否越过三八线——是我国是否出兵朝鲜的条件。

美军太狂妄了,他们和当时大多数国家一样,认为中国不会,也不敢出兵朝鲜。

客观来说,新中国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开战,大有鸡蛋碰石头的意味,毕竟美国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军事实力都远超中国。

毛主席又岂会不知这些客观因素,可是美国的意图已经十分明显了。

越过三八线的美军一路向北,直接打到了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边,还轰炸了我国的辽宁丹东地区。

不管美军是有心还是无意,都表明了一个事实——唇亡齿寒,一旦朝鲜半岛沦为美国的军事基地,作为与朝鲜接壤的中国就生活在了豺狼的身边。

之前美国的第七舰队已经驶入了台湾海峡,现在中国的东北又在美国的火力打击范围之内,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新中国以后也不会有安稳日子过。

所以,毛主席在经过多次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后,力排众议地坚持出兵朝鲜。

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前一夜,政治局还吵成一团,毛主席虽然嘴上说,你们都是小题大做,可是实际上,毛主席的心里比谁都更紧张这场战役。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这是毛主席一贯的作风。

从10月19日志愿军入朝作战,到接连取得两次战役的胜利,前后两个月里毛主席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全部都用在了思考和部署抗美援朝战争上。

虽然毛主席没有亲临前线指挥,可是他时刻和志愿军指挥部保持联系,指挥前线战士顽强作战。

据毛主席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当时毛主席几乎就没有走出过房间,甚至没有下过床,不是看文件和电报,就是起草作战计划发往前线。

在听闻志愿军取得首战大捷后,他还写了一首词抒发胸臆。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

但由于不眠不休的操劳,毛主席的身体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至于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的消息,周总理都没敢第一时间告诉他。

在朝鲜战场上,牺牲的不止毛岸英一个人,但正是无数个志愿军的英勇牺牲,才换来了抗美援朝战争最后的胜利。

最终,美军代表克拉克,成了首个在没有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美国将军,而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也被中国打破了。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抗美援朝战争打得激烈又残酷,但仅此一仗直接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和军威,也成了新中国的立国之战。

不管从当时来看,还是从现在来看,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都十分深远,当时中央的决定也十分正确。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出兵朝鲜的前夜,政治局委员还因为是否出兵朝鲜而吵成一团,最后是毛主席说了一句:你们都小题大做,才维持了之前出兵朝鲜的决定。

事实再一次证明了毛主席的睿智和眼光,中国人民志愿军也谱写了一曲壮烈的悲歌。

内容分享:
注册免费领取 4核8G 云服务器,享免费数据迁移服务
Top